鐵馬影展第二天,眾所注目的韓片《十六擊:你所不知道的韓流》(16 takes on Korean Society),在觀眾坐到走道的爆滿情形下,完成首映。「媒體文化行動網」成員趙誠美(Sungmi)離開會場之後說,這是該片首度在韓國之外地區完 整放映,之前只有在日本放過片段。另一成員張文瀞(Moonjung)則報告,此片由超過20位不同職業創作者,透過網路集體完成,再由MediACT協 助發行,去年短時間內到35個不同地點放映,網路下載超過九百次。
《十六擊》將韓國前二年的社會運動事件,一網打盡,包括非正規勞工、反世貿、反APEC、拒服兵役良心犯、和平村反迫遷、新私校法等議題,都在 110分鐘當中,菁華呈現。有觀眾說,看完之後的無力感和焦慮甚深,「怎麼社會千瘡百孔」,映後座談主持人邱毓斌則回應,應該想方設法,將此挫折感轉化成 集體動力。
張文瀞說,此片的創作者全是無償工作,部分工作者長期關注該議題,有些甚至已十多年。同時,該片在彼此銜接段落和融合上,花去不少工夫,但並未由任何一人主動協調或領導,而是完全透過網路連繫協力完成。
另外,張文瀞根據熬夜整理的報告指出,不論在巡迴放映或網路下載,都有訂定一些條款,例如希望能集體觀影、以及盡可能透過人際網絡讓更多的人看到,例如工會或NGO工作者。
現場提問熱烈,似乎欲罷不能。也是紀錄片工作者的蔡崇隆問道,十六段故事都只能用十分鐘呈現,是否事前已經預設放給「小眾」而非大眾觀賞?趙誠美 說,韓國社會民眾對類似的社會事件,普遍給予關注,「我們認為,這部片大眾可接受」,巡迴放映和網路下載,就是大眾「最好的回應」。
同時,有人問道,片中有一段韓國科學家黃禹錫的幹細胞研究被媒體批露為造假之後,有一群「民族主義者」(nationalist)聲援黃,但鏡頭帶 到群眾時,卻打上了馬賽克,原因為何?趙誠美解釋,那是因為此片中這些群眾們被呈現的方式,是弱勢的一方,創作者設想多數觀眾並不認同這些群眾的訴求,現 場也有人並未同意被拍攝,因此才打上馬賽克。
整部片的生產過程,在鐵馬策展小組的討論之中,得到高度評價。小組成員王藝樺說,最欣賞香港反世貿片段有如MTV的流暢風格。至於觀眾是否也有相同判斷,可能得趁9月13和20日分別在影資館和新竹影博館的最後機會,一探究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