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

1987、1997、2007的國境與邊陲

賴偉傑

作為一個長期參與反核運動的工作者,但十幾 年種種因素,我居然都沒有去過蘭嶼,回想起來,當然有很多實際的因素:當蘭嶼有抗爭活動的時候,基於對當地運動主體的尊重,要以環保團體身份前往聲援時, 總會以是否真的「幫的上忙」還是「給人添麻煩」而反覆考量;而當「非核亞洲論壇」在台舉辦,或有國外來的反核運動者來台,例行的分組下鄉拜訪時,我總是必 須負責安排貢寮核四組,或金山萬里組;沒有特別活動時,從台北到台東、台東到蘭嶼的機票錢實在不便宜,所以往往也就打消念頭。除了這些種種的實務層面外, 在我心裡,我也必須承認,實在還找不到一個最適當的心態,來面對一個真正的蘭嶼,包括傳說中的美、另一種種族文化思維下的相處之道、以及漢人國家機器粗暴 政策。一種莫名的原罪與內疚,總是讓我覺得好像任何形式的關心與不關心,都可能成為共犯的一部份。

我想,很大一部份原因,是來自「人間雜誌」。就一個還在當學生時被「人間雜誌」啟蒙的世代來講,那種影響,是真真切切且異常巨大。1987年 關曉榮在當時「人間雜誌」數期的連載「蘭嶼報告」之後,後來彙整出版了「尊嚴與屈辱」的影像與田野記實報導書,包括漢化教育、流落異鄉的青年勞工、觀光暴 行、被現代遺棄的醫療衛生、反抗核能廢料等;以及同系列「造舟」書中對於文化與教育的深刻且深沈記錄如雅美十人舟的榮耀、飛魚祭的悲壯哀歌等;還有同系列 「主屋重建」中,關於飛魚召魚祭、老一輩的傳統日作息、文明的凋萎、薪傳問題、酷烈的壓榨、與進一步的觀光暴行;此外,還包括當時「蘭嶼應否設立國家公 園」等激烈爭辯。議題廣度與深度,至少對我而言,強烈牽動著亟望社會參與的動力以及不安並存。

時序到了1997年,在台灣面臨的大環境是亞洲金融風暴、香港回歸的局勢下,導演關曉榮記錄當下的蘭嶼,這部「國境邊陲--島嶼上的人類」的紀錄片,就是從1987年「尊嚴與屈辱」延伸,影像形式從攝影圖像與文字展衍成影音記錄,時間尺度也追蹤了各個面向十年來的軌跡與進展。

沒想到正式公開放映,竟已是十年後的2007,這些年蘭嶼還是發生了很多事,政客有的有承諾有的沒承諾,媒體有的有報有的沒報,但我們居然都快記不得了。但十年前紀錄片的平實與省思,反而超越了時間的藩籬,精準提供、還原甚至預知了關於後來的種種承諾與新聞的真實脈絡。 不過,蘭嶼已經被簡化成「核廢料」的代名詞,所以有主流媒體甚至簡單的把此片稱為「反核紀錄片」。但就如其名「國境邊陲-島 嶼上的人類」,是記錄那島上人、土地、海、文化與生活;然而紀錄片一百分鐘,承載了太多的東西,所以觀片者,很容易就找到所有原本就關心蘭嶼的人較熟知的 所有議題,但也很容易就忽略了從來沒有注意到的訊息:那些是勞動生活的點滴,是族人間、家族內的互動與進退,是取捨鏡頭內外的苦心;「願我們的漁獲,像這 些攝影的人這麼多」「曬魚主架立好,願像果樹結實纍纍」,是素樸的虔誠與幽默;「年輕一輩說機器船,可以隨心所欲的到任何地方」「物質條件的外來供應,讓 蛋白質需求的期待被改變」,是物質改變文化條件的寧靜連鎖反應。所以請不止看一遍,而是兩遍、很多遍。

而蘭嶼也不僅僅只是蘭嶼。蘭嶼是漁村聚落, 所以也有著台灣同時期所有漁村面臨的共通性問題;蘭嶼是放置核廢料暫存場,所以與台灣所有反核村落患難與共、卻又被國家設計成互為「場址替代可行性」的所 在;蘭嶼達悟族是個原住民族,所以如同所有台灣各原住民族有各自獨特豐美文化與多樣性,但卻總是被「原住民」統稱制約;蘭嶼是離島,所以一體適用的離島建 設基金,讓各個離島同時都成為硬體建設的暴發戶。

所以,蘭嶼是島,台灣也是島,蘭嶼的種種議題,台灣只有更複雜更嚴重。只是蘭嶼在國境邊陲,地理尺度小,危機、壓迫快速而明顯,但勞動文化厚度使反省與俱,不像「台灣中心」很多部分還麻木沈迷於驕縱與自大,似乎我該不安的不是蘭嶼,而是那個不安之源的台灣。

影片介紹:

《國境邊陲:1997島嶼上的人類》
1997,台灣,關曉榮,102min

放映資訊:

電影資料館

8(六) 4:00~5:42

新莊樂生院

15(六) 3:50~5:32

新竹影像博物館

15(六) 7:00

沒有留言:

 
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[ METAMUSE ] : Code Name BlackCat 2.0.0